坞壁
「坞」之记载,最早见于西汉中后期的简牍,《说文解字》称「一曰庳城也」。两汉之交农民起义频仍,豪强大族为保障宗族之利益,遂远离城邑,依山林川泽构筑城墙,建造角楼、望楼,内设部曲,兴造建筑,坞民亦农亦兵,由豪强地主组织生产,是为坞壁。《后汉书》首载两汉之际清河大姓赵纲建造坞壁,而东汉末之李典、许褚等人亦筑坞壁自守,公孙瓒所筑之「易京」,亦有学者如刘华祝、韩昇认为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坞壁。坞壁内之坞主自定轨则,自事生产,自持部曲,试图独立于乱世之外,或为新的统一政权或所认同的势力集团接纳吸收,或长期保持独立。至北魏孝文帝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,坞壁之独立逐步削弱,隋唐时,坞壁逐渐为「村」所取代,从乡亭里至坞壁再至村,亦被持唐宋变革论的日本学者认为具有划时代之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