廖豪

陆陆续续三个多月,而今手记终于接近尾声,然而这么长时间以来,廖某作为主角居然没有手记,亦未必不可称为一种奇观。那么就以他为引子,随便写些什么,权以为手记之结束罢。

曾有人猜测廖豪是鄙人姓名,事实上这名字与本人毫无关系,而廖豪从性格到人设乃至能力都几乎与本人完全相反。这么做自然也有背后的考量,即避免将自己代入过深,以免一不小心便走了「龙傲天」道路,又或是「当代大学生穿越古代笑傲四方」云云;我所需要做的,不过是构想一个「并非三国的三国历史」,并使其发展尽可能贴合逻辑,仅此而已。

然而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难如登天。「考察历史的真相」本身就是个伪命题,而我也显然不能称为魏晋史专业的学者,大抵是与正在看这手记的诸君一样,从零起步,一页页阅读史料、论述,一点点搜集材料、灵感。而所见愈多,便愈发现早期很多构思漏洞百出,比如最初曾设想让守成的臧霸与进取的廖豪、李典发生冲突,又譬如马超、张鲁一开始毫无地位,再如诸葛诞曾经设计为廖豪的得力助手……而凡此种种,也不过是开始做这个游戏一年前的构思,与现在的剧情相比,简直已找不到当初构思的半点影子。《后汉》发布之后,群友们陆续指出了我剧情中的许多问题,这也都是我自己所无法发现且改正的;若回过头看看十年前写的《廖豪传》,人物乖谬、时间羼乱、地理错讹之处更是比比皆是;再找出很久以前的《曹操传》MOD,队友里甚至有王平、蒋琬、费祎,剧情也十分符合中二病能写出来的东西,读上两行便不免起一身鸡皮疙瘩,遂赶紧右上角点击关闭按钮,继续任其待在硬盘角落。然而转头一看,还有一大堆书没有读完,等到幻想线写完的时候再审视现在的剧情,彼时我又会不会觉得现在历史线的剧情一无是处呢?说实话,我是有这个期待的,或至少不应该到那时还觉得历史线无可指摘,否则便无进步可言——这便是学术上的一点期许。

当然也不难发现,被列在参考文献中的,不惟是专业书籍与传统史部,也有《世说新语》乃至《三国演义》等子部,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的剧本也为我所参考良多。这便涉及到我一直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:是否应该在这个游戏中吸收并不符合史实的文学创作?若是,又该如何于文史之间找到平衡?最初写剧情时,我尚对《演义》唯恐避之不及,但写到刘备之时却恍然大悟并且释然:标榜为「正史」的《三国志》也不过是一种历史书写,更不必提制造汉武帝的《资治通鉴》;相较之下,罗贯中将「恩若兄弟」四个字拓展成「桃园三结义」,既符合刘备「好交结豪侠」的个性,又突出了关羽、张飞在蜀汉政权的地位,何尝不是神来之笔呢?要写好三国故事,并不一定要对《演义》弃若敝履,当然更不必标榜自己是「正史」,所需做的,是能追赶并且尝试超过《演义》——这便是创作上的一点期许。

这便引出了第三个问题,即本作的语言风格。或谓我「半文半白实在看不下去」,但其实《后汉》剧本行文并非超出白话文的范畴,离文言文乃至古白话都有相当的距离,只不过多了些辞藻典饰;又或谓我「这个文风加上『罢』看起来像鲁迅」,也未免太高看我……鲁迅先生的白话文有着极其深厚的古文功底,更不是区区一个我便能轻易模仿来的。而文字之所以如此,大抵如我一位老师曾云,「词汇量太寒酸,我会觉得衣不蔽体,羞于见人。何况至少应该有一个最低的要求,写到特定的历史时代,总不能为了求通俗,把当时常用的词汇随便换掉吧」,而那位老师的小说我读起来确实也感到舒畅而自然,这段话便也聊做自勉。事实上,《后汉》文本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,如仍有不少词汇过于现代,句法欧化,声韵不谐,以及总也避免不了的错字病句。想要改的精炼,却又不舍得已写的那么多字;想要称呼官职,然而现在称表字便已使玩家叫苦连天,更使我搔首踟蹰。此时不免寄希望于诸君,祈能见教以砥砺这个懒鬼修改,使其读来能沉浸于此故事之中——这便是文字上的一点期许。

廖豪究竟是一个什么定位?写《廖豪传》时,一位同学评论其为「我理想人格的投射」,放在《后汉稽异录》里,尤其是野心拉满的廖豪,显然不太妥当;我想全篇大抵是一个「蝴蝶效应」的结构,前期廖某是人形摄像头,也因此大抵是了无波澜而颇无趣的;到了后期,廖某各种选择实在太多,他可以是忠志而孤勇的奋战者,也可以是自矜而奸诈的野心家,此时或许电脑前的玩家才更了解彼时的廖豪。而作为这个「并非三国的三国历史」创作者,从剧中诸人被创作出来的那一刻起,依照文本阐释的观点,便已失去了解释他们的权力;之所以冒昧写下这些手记,也不过是以一个掌握了些许早期创作资料的读者之身份,而姑妄言之了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