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三国能力

曾经一时兴起,给《后汉》中的武将五维做了个排名,结果活跃于后三国时期的武将(晋军为主)前十里有四位,前二十里有九位。其中不乏司马师(7)、王昶(8)、王基(12)、司马孚(15)等黑马;再观其余诸人,邓艾统智武之和第一,杜预四个98,石苞、陈骞智略杀到90以上——顺带一提,石苞陈骞的智略并没有写反,能凭自身智略避免第四次淮南之乱本就不易,至于武勇以「好色」两个字就能解释。以上种种,无不算是大大违反了光荣「后不如前」的数值规律。

然而这一观念真的是正确的么?窃以为不然。司马师在高平陵之变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早被仇鹿鸣老师论述过,以其人之「沉毅有大略」,给到仅次于曹刘的地位并不过分,事实上司马师在剧中更像是「Cao Cao 2 Pro Max Ultra 至尊冷酷版」;司马孚可谓使司马氏平安度过几次危机的最大功臣,因而基本上是他二哥之翻版,只不过把统智转移为了魅力。邓艾、钟会、王基、杜预等人,可称真正的「文武双全」,于文,邓艾《济河论》、钟会《四本论》、王基《毛诗驳》、杜预《左传集解》,皆是各自领域值得一提的著作乃至经典;至于武功,四人也都指挥过大兵团作战,单论兵力规模恐怕皆不下于官渡、赤壁,较之前三国时期的群星,亦未必黯然许多。石苞、陈骞、司马望虽然德行有亏,却也是镇守一方之大员,若是将之当成弱智,岂非拉低了与之对垒的丁奉、姜维之流的层次?何况司马望在演义中还懂八阵,比邓艾还要高明,那更不可能给低能力了。乃至于向来被嗤之以鼻的奸臣之流如贾充、荀勖,前者亦能为晋朝制定法律,后者则主持整理了《竹书纪年》,放到现在,又何尝不能算是于某方面有所建树的学者呢?贬斥晋臣自是合理;然而他们所作所为,大抵是芸芸众生在风浪前自然的选择,只不过惟其如此,逆流而上的弄潮儿方更显可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