毌丘俭

与毛宗岗不同,个人觉得淮南三叛里毌丘俭比诸葛诞更似纯臣,乃至王淩都较纯为自保的诸葛诞更显得忠心无二。不过千篇一律的忠臣大抵是无趣的,而如何避免将毌丘俭写成小郝昭便成了创作中的一大难题。从南郑前后的剧情也不难看出,毌丘俭登场之初时我正左右为难,一方面想让曹真策反郝昭,另一方面写着写着,仿佛曹真的内应又变成了毌丘俭。然则除了「忠」之外,他还有什么点是可以被发掘的呢?

从淮南二叛前的条件来看,毌丘俭居方镇之重,司马家对其待遇不可谓不优渥;而司马师早就从东关之战的惨败中恢复过来,不仅反手打退了诸葛恪,且还处死了夏侯玄、李丰,顺手废了个皇帝,朝中势力已称稳固,而周边的刺史大多都是司马氏一党,毌丘俭举兵之时几乎是四面楚歌,不然恐怕也不会在起兵表文中写要把司马师权力分给司马昭、司马孚与司马望这种几乎堪称痴人说梦的分化之计。即便如此,能明知不可而为之,大抵也是有些文人意气在的;而毌丘俭以太子文学出身,也有对应的文学创作,故其作为文士的一面给了我莫大启发,且前人似乎也较少注意到这一点,所以在后面更多赋予了毌丘俭一些文人的特质:除去抄了一下他的几句文章,复又抄了一下羊陆之交外,偶然流露出来的伤感、犹疑与彷徨便自然成为其底色。

毌丘俭为后世留下来一堆诗赋,诸葛诞好像却只能在世说新语里贡献段子,故而陈寿评诸葛诞「严毅威重」,毌丘俭「才识拔干」。但考察二人行事,却又适为反差:诸葛诞为八达之一,中原名士之代表,毌丘俭却更像是宿将;诸葛诞在司马家与曹魏中游移不定,毌丘俭一家起事却义无反顾。当时《后汉》选择头像之时也基本是这个思路,只不过当时并没注意陈寿评语,后来重读《三国志》时更加深了这种印象,顺手便小小PS了一下,倒是让诸葛诞「才识拔干」,而毌丘俭则「严毅威重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