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昶
王昶成为后期剧情重要角色的一大原因是沾了王淩的光,毕竟同为太原王氏,且确实也需要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来与王淩形成对比。而进入后三国时期,修正当年写《廖豪传》不读书导致的地理常识问题也成了当务之急:廖某是怎么从吴国借道直接打到许昌的?比对着谭图看了看魏吴交界处,然后还有现成可用于偷懒的画好的地图——就你了,襄阳!王基与邓艾另有安排不适合当作本关BOSS,于是王昶又因为都督荆州被分配为了本关敌方主将。
王昶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?从《三国志》来看,王昶似乎是政军皆通的全才,为人也主打一个处下不争,这也是「处下」「辅弼」两个特性以及优秀水桶五维的来源,也使他成为了晋军中少有的高魅力角色。然而细细想来,似乎还需要问一个问题:淮南三叛的时候,王文舒在做什么?
「当时人士所推而后世称道弗绝者,傅嘏也、王昶也、王祥也、郑小同也。数子者,以全身保家为智,以随时委顺为贤,以静言处錞为道,役于乱臣而不怍,视国之亡、君之死,漠然而不动于心,将孔子所谓贼德之乡原,殆是乎!」——王夫之《读通鉴论》
平心而论,王船山所论有不少我不太认可的观点,然而上面引文部分却于我心有戚戚焉(也就是说,被裁掉没引用的部分我不同意233333)。因为头像不够用之缘故,大多数人没来得及出场的人物形象被综合到了王昶身上,傅嘏与王祥自不必说,乃至于还有一点冯紞的影子。这大概便是王昶身上背了那么多黑锅,最后几乎变成了典型的伪君子形象的原因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