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晏(附:曹羲)
大一上孟老师的《论语精读》课,第一节课开始便讲了何晏与他的《论语集解》,从此便印象颇深;此后无论是古代汉语、训诂学,甚至于世说新语选读,总会涉及何平叔——毕竟是「集解」这一训诂形式的开创者,若是没有这厮,中文系与历史系的学生少说减负一半。行文至此,不免再腹诽一句,然后继续写这手记。
后三国少不了要先把光荣公司批判一番,譬如何晏在《三国志11》以后怎生便沦落到了个位数魅力?无论是外貌或是人格,似乎都是说不通的。唯一的解释大约是开罪了司马氏,而司马氏的敌人都是低能儿,此之谓「光荣后三国史观」——王淩、毌丘俭、夏侯玄、李丰、曹髦概莫能外,而何晏自不能免,甚至可说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位。傅嘏以何晏为「言远而情近,好辩而无诚,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」,然而这评论出自《傅子》,几乎可视为傅玄往自家脸上搽白粉,是故自然免不了后世史家群嘲「嘏是司马之党」「非所以益嘏也」「嘏辈直蜉蝣耳」「所讥议何晏等语,大率以爱憎为之」;而《三国志》中对夏侯尚记载甚略,曹爽、何晏、夏侯玄之事迹更当三思。此时若再追随「光荣后三国史观」,无疑陷入了司马氏之圈套中,是以剧中总会为正始名士宕开一笔,几成羡余。
何晏的大众印象大概是磕五石散的伪娘,又或者整日烂醉然后脱下「天地」扪虱子的名士,但这大抵是把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混为一谈所致。能主持论语集解工作并流传百世,实则表明何晏自身有着极高的儒学素养,从政治上,正始名士也更倾向于入世并改革政治,而非如竹林名士一般出世,至于这期间之变化自然是拜司马氏父子所赐。何晏、夏侯玄、曹羲大抵皆是如此,而何晏、曹羲于经学史上之地位更胜于夏侯玄,并表也更为合适;夏侯玄作为正始名士之领袖,玄学史上的重要人物,亦完全值得再单独开一篇。
曹羲与何晏不同之处,大概是曹羲身为中领军与曹爽之弟,于兵权、身份上更为关键,史籍有曹羲劝谏其兄而不为所喜之记载,而曹爽先把中护军交给司马师,又把曹羲带出门一起去高平陵,很难不说是对曹羲起了疑心——当然,比起南朝一帮抽象皇室来说已经很好,但两相对比之下,还真要再夸一句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何其温良恭俭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