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逊(附:孙权)

陆逊
孙权

后三国时代在大众印象中或许颇短,但实则自诸葛亮死后至晋灭吴有将近五十年,几乎可算是一代人的时间,是以廖某自不可能活一百二十多岁,《后汉》亦更不可能将这五十年流水账般的列出来,只能紧锣密鼓地将各种事件大幅提前,也不得不让某些人折些寿算——曹叡被减七年阳寿倒也罢了,孙权直接少了二十年寿命,惨烈程度可谓空前绝后,冠绝全游。

饶是如此,对孙权而言却可称大幅度加强,当浮一大白。所谓「老而不死是为贼」,长寿之君王多鲜克有终,刘彻、萧衍、弘历概莫如是,与其多活二十年而搞出二宫之乱,倒不如与陆逊君臣相得,器重的太子孙登顺利继位。诚然,有学者已指出孙权晚年时偏爱孙和似已超过孙登——原谅我实在记不住是谁说的了,反正肯定在那一堆参考文献里——不过剧中还是让孙权保住了《演义》中的明君形象,孙和孙登之争则当作另一个翻版的二宫之乱,留在孙权死后方才爆发。

周瑜、鲁肃、吕蒙(乃至朱然)均荷都督之责,而为孙权所信重,然能被《三国志》单独立传之人,除诸葛亮外惟陆逊而已。毕竟周、鲁、吕多治军,而陆逊则还是丞相,且陆朱顾张乃吴地世家,又非周瑜这些淮泗将领能比——没错,又是田余庆先生的论断被拿来做参考背景的例子。

处理孙权、陆逊之关系时,仿佛需要在天平两端之间苦苦找到一个平衡点,一端是赵翼所言「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」,另一侧则是陈寿「有勾践之奇英」这种似褒实贬的评论。孙权是个极其复杂之人,而吴四姓中「张文朱武,陆忠顾厚」,《三国志》中的陆逊亦不可谓不忠,至于愤懑而死几乎算得上单纯了,将这两人结合到一起,是有趣的;放眼到孙氏政权与吴郡陆氏的关系上,则孙策几乎杀了陆氏一半人,孙权却把孙策女儿嫁给了陆逊,从这一点上做文章,也是有趣的;如果再考虑到孙策实际上是江东政权的奠基者,孙权称帝后却只舍得给他亲哥哥追封王爵——再看看隔壁真·兄友弟恭的司马师、司马昭兄弟,那更是有趣至极了。 《后汉》中孙权、陆逊之剧情,灵感便大抵由上而来。至于陆逊的故事,大概更像是陆氏三代人的缩影,而孙权与孙登可能更像是完美版的孙皓或是司马颖,因为时间线并不够让陆抗出场,更遑论陆机陆云。西陵是陆抗绕不过去的地方,华亭鹤唳则道尽陆机兴复陆氏而不成之悲哀,是以将两处糅在一起作为西晋线陆逊之结局,权当是吴郡陆氏的挽歌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