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严(附:廖立)

李严
廖立

李严与廖立出现在同篇手记绝非因为这二人《蜀书》同传,而是二人的戏份大抵均是为诸葛亮而加,这两人共性也大多来源于与诸葛亮之缘分:李严与诸葛亮并受刘备托孤之重,而廖立亦自视其才能「宜为诸葛亮之贰」;《论白帝兵书》中诸葛亮称李严为「兄」,又有「部分如流,趋舍罔滞」之评价,《演义》还来了句「此人可敌陆逊」,廖立则被诸葛亮称为与庞统并列的「楚之良才」;二人均被诸葛亮废置不用,但于诸葛亮死后,「廖立垂泣,李平致死」。所谓「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,自秦、汉已来未之有也」,诚哉斯言!是以二人本质还是在表现诸葛亮之能得蜀地人心。

不过二人亦有差别:廖立为荆州之人,不过区区一长水校尉,若按田余庆先生所说,则他攻讦的「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」,那「俗吏」主要就是李严本人,也因此被诸葛亮废为庶民以安抚李严,是以本身就有些委屈;《后汉》因诸葛亮之评价而设定廖立为庞统之属,自然也被强制即刻理解了诸葛亮之深意,因而不以为憾,并作为荆州人而甘愿为刘备、诸葛亮所建立的蜀国而死。至于李严为东州旧臣,又受刘备托孤,几欲分江州而治,与诸葛亮理论上长期并驾齐驱;故而剧中加大了荆州与东州新旧之争,让李严径直投敌,在廖豪军中再慢慢回味起诸葛亮的好(除了诸葛亮代表的弩兵,其余兵种都能转职,什么病娇剧情),则蜀国实力大损,灭亡似乎更为合理;而李严本身也以刘璋之将而降刘备,再投降一次也不算什么大事了。

其实在写东州旧臣之时,田余庆先生《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》等几篇文章一直盘旋在我脑海,也使我颇为犹疑——处理孟达、李严之事,究竟算不算「诸葛亦谲矣」?思来想去,最后还是选择保持了诸葛亮「完人」的形象,史家之疑思也交由陈式这个硬拉过来的白板工具人轻轻一笔带过。至于这究竟是否也算「为贤者讳」,便留待诸君判断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