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志

NEW

夏侯玄

夏侯玄是魏晋名士心目中的标杆,即便是晋臣也不例外,如和峤「慕其为人」,裴楷以其「如入宗庙,琅琅但见礼乐器」,钟会对姜维好到了天上,也只是说「太初『不能胜』也」;后世更不乏赞扬之辞,所谓「太初死而有魏亡」,司马师、傅嘏等辈基本是一边儿倒地被批判,甚至于《太平御览》还编出了夏侯玄让司马师绝嗣这种因果报应小故事。

邓艾、王基

王基与邓艾某种意义上极为相似,好立功名,在淮南二、三叛时几乎是抢着立功,大抵上不算是魏之纯臣,不过也不像傅嘏、石苞之流争相摇尾,且能批驳王肃的学说,似也不能严格归为司马氏一党——王肃可是司马昭老丈人啊!

王广

说来惭愧,第一次知道王广还是为了写《世说新语》课的论文,搜集诸葛诞资料之时才见到此名;之后再见到王公渊,那大概便是读「四聪八达」的某篇论文了。

后三国能力

曾经一时兴起,给《后汉》中的武将五维做了个排名,结果活跃于后三国时期的武将(晋军为主)前十里有四位,前二十里有九位。

王昶

王昶成为后期剧情重要角色的一大原因是沾了王淩的光,毕竟同为太原王氏,且确实也需要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来与王淩形成对比。

荀溯之

荀粲论黄老之术,「独好言道」,与其他几位荀彧之子不同;且「与夏侯玄亦亲」,思想上「尚玄远」,大抵可能更加接近于浮华士,因而不妨与刘陶一样,设计成浮华士乃至四聪八达中的一员。

何晏(附:曹羲)

大一上孟老师的《论语精读》课,第一节课开始便讲了何晏与他的《论语集解》,从此便印象颇深;此后无论是古代汉语、训诂学,甚至于世说新语选读,总会涉及何平叔——毕竟是「集解」这一训诂形式的开创者,若是没有这厮,中文系与历史系的学生少说减负一半。行文至此,不免再腹诽一句,然后继续写这手记。

陆逊(附:孙权)

后三国时代在大众印象中或许颇短,但实则自诸葛亮死后至晋灭吴有将近五十年,几乎可算是一代人的时间,是以廖某自不可能活一百二十多岁,《后汉》亦更不可能将这五十年流水账般的列出来,只能紧锣密鼓地将各种事件大幅提前,也不得不让某些人折些寿算——曹叡被减七年阳寿倒也罢了,孙权直接少了二十年寿命,惨烈程度可谓空前绝后,冠绝全游。